
公元前283年,赵惠文王收到了秦国的外交使者,秦昭襄王得知赵王喜获传世珍宝和氏璧,便提出用粮食等物资交换。赵王心存疑虑,担心秦国会以此设陷阱云南配资平台,于是派遣蔺相如承担此重任。随后,大家熟知的“完璧归赵”故事就此展开,蔺相如凭借机智与胆略,赢得了后世对理想外交官的赞誉。
然而,真正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却对蔺相如持不同看法。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甚至直言,蔺相如的行为不但无益,反而害了赵国。那么,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呢?
在揭开这一故事之前,先理清和氏璧的来历。和氏璧本是一块荆山奇珍,传说由卞和发现并献予楚王,遂成为楚国的国宝。既然是楚国之宝,怎么会流落到赵国呢?这就不得不提楚怀王的遭遇。
展开剩余91%公元前299年,楚怀王因秦国压力,不得不前往五官与秦昭襄王会盟。不料秦国阴险无义,强行扣押楚怀王,试图逼迫他割让巫郡和黔中等重要领地。楚怀王虽有些糊涂,但在涉及国家主权时表现出坚决的反抗,宁死不屈。
秦国见此情形,反感不已。楚怀王被扣押后,楚国迅速反应,立刻派人从齐国接回太子横,让其继位为楚顷襄王。秦国的阴谋因此破产,遂大举进攻楚国,斩杀五万楚军,攻占十余座城池。
齐国国君齐湣王在孟尝君劝说下,召孟尝君为主帅,联合齐、魏、韩三国兵力,支援楚国对抗秦军,令秦国一时间陷入困境。为缓和压力,秦国一方面向韩国、魏国求和,另一方面秘密释放楚怀王,意图扰乱联军阵脚。
然而,楚怀王回到楚国边境却被拒之门外。毕竟在楚国,王位争夺激烈,兄弟父子反目成常态。楚怀王若归国,势必引发新的权力纷争。无奈之下,楚怀王北上向赵国求助。
彼时赵国正处于沙丘宫变余波,赵武灵王暴毙,年幼的赵惠文王尚未正式执政,国家局势动荡。赵国本身问题重重,怎能承受楚怀王这麻烦?赵国不仅拒绝了楚怀王,还将其遣返回秦国。
不久后,楚怀王死于秦国,秦国人将其遗体护送回楚国安葬。虽外界普遍认为楚怀王是被秦国害死,但历史告诉我们,政治博弈中黑暗复杂,谁都难以全身而退。
正是在这乱局中,和氏璧辗转流落赵国,最终落入赵惠文王之手,完璧归赵的故事才得以展开。
秦昭襄王派使者向赵国提出,只要交出和氏璧,秦国愿割让十五座城池。赵王听后难免起疑,直觉这是一场骗局。毕竟秦国此前屡次出尔反尔,且战国时代以扩土为荣,用宝物换地实属罕见。
直接拒绝恐招致秦国不满,赵王陷入两难。此时,蔺相如挺身而出,承诺亲赴秦国,绝不让秦王占便宜。赵王权衡后同意,完璧归赵的传奇由此展开。
蔺相如携和氏璧抵达秦国,秦昭襄王大喜,在妃子陪同下亲自接待,并细细把玩这块宝玉。眼看秦王准备将和氏璧夺去,蔺相如机智地称璧有瑕疵,需细看,秦王不疑,归璧于他手。
蔺相如举璧于柱,严厉斥责秦王无诚意、不尊重赵国。秦王只得出示地图,承诺割让十五城,并同意沐浴三日后再行交易。蔺相如接受,却三日后爽约,携璧巧妙逃回赵国。
秦王三日后大庭广众准备接璧,才发现被蔺相如戏耍,一时愤怒但也无计可施,允许蔺相如安全归赵。这场外交戏码,流传千古,被视为外交智慧的典范。
然而,司马光对这段史事却评价颇为苛刻。在他眼中,和氏璧虽珍贵,却毫无实际用处。赵王为了守护一块宝玉,竟让蔺相如冒死行事,这样的决策难称明智。
那么,完璧归赵到底应如何评价?对蔺相如的形象又该如何看待?或许可以从后续的渑池会盟和长平之战中找到答案。
完璧归赵不久,秦国的名将白起崭露头角。公元前293年,白起率十万秦军在伊阙大败韩魏24万联军,一举全歼敌军,开启其“杀神”传奇。
公元前289年,白起在一个月内攻下魏国六十余座城池,逼魏割让四百里土地,韩国亦割让两百里,秦国实力大增。此后秦军凭借白起如神助般的战绩,对赵魏韩楚齐五国发动连番猛攻。
五国中,赵国因有名将廉颇镇守,勉强与秦军抗衡。廉颇虽被后世误解,但其卓越指挥能力被《史记》列为与白起齐名的四大名将之一。在他的带领下,赵国尚能与秦军势均力敌,未遭大败。
在此背景下,蔺相如的另一高光时刻——渑池会盟展开。关于蔺相如如何在会盟中维护赵国尊严,本文不再详述,有兴趣者可自行查阅。
值得一提的是,会盟前,廉颇曾向赵王提出三条重要建议:携带五千精兵以防不测,允许重兵驻边防止秦军偷袭,并设定会盟期限,若期限届满,允其拥立太子为王。
相比蔺相如的巧舌如簧,廉颇的实质建议才是确保会盟成功、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。软实力终究比不上硬实力,弱国外交从来都是建立在实力之上。
因此,与蔺相如相比,廉颇才是赵国真正的支柱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蔺相如是否真正称得上成功外交家?外交和战争的目的都应为国家谋取切实利益。但蔺相如除了保住和氏璧、在会盟中痛斥秦王,究竟为赵国带来了多少实际利益呢?几乎没有。
反观张仪,他才是真正的外交高手。张仪成功瓦解韩魏与楚国的联盟,拉拢韩魏成为秦国附庸,联合攻楚夺取汉中六百里肥沃土地,极大削弱楚国国力。
他为秦国赢得了战略缓冲区,争取了统一巴蜀、稳定西北的宝贵时间。单论对国家贡献,张仪才配得上“国士无双”的称号。相比之下,蔺相如连给张仪提鞋都不配。
令人讽刺的是,渑池会盟后,赵惠文王却将蔺相如置于廉颇之上。试问若你是廉颇,心里会甘心吗?明明自己才是国家的顶梁柱,蔺相如除了嘴硬,几乎无所作为,凭什么位居自己之上?
即便如此,廉颇依旧不得不负荆请罪,求得蔺相如的原谅。这场戏码实在令人唏嘘。
廉颇的一生充满了憋屈。先被蔺相如这个无实绩者压过头顶,后在长平之战中,明明是赵国最能挡住白起锋芒的将军,却被赵孝成王听信谗言撤换,让赵括上阵。
结果惨烈,45万赵军全军覆没。有人说即便不换人,赵国也难赢,但败局和大败天壤之别。若由廉颇统帅,赵国最多丢失上党之地,损失兵力有限,不至于全军覆没。
至于粮食问题,照顾的确不及秦国,但赵国拥有45万大军,难道不能抢夺敌方粮草?难道不能派兵入齐楚燕境内劫掠?
值得一提的是,长平之战后赵国仍能与其他诸侯抗衡,信陵君的窃符救赵固然重要,但赵国未被秦灭,是靠廉颇在死守。
长平战败后,秦国本愿与赵国和解,但赵王背信弃义拒割地,秦国再度进攻。廉颇凭借残兵在邯郸城下击退数十万秦军,斩杀五万,将士士气大振。
第二次秦军攻势亦被廉颇顽强抵御,给六国带来希望,也为信陵君提供了合作击退秦军的机会。燕国35万大军入侵赵国时,廉颇率数万兵力将其击退。
可以说,赵国最危险的那几年,正是靠廉颇的坚决反击,才保住了国家存亡,并取得几场重要胜利。
然而,尽管如此,廉颇始终未获充分信任,最终不得不离开赵国。
廉颇离开后次年,秦军再次攻赵,斩杀九万赵军,夺取三十七座城池。这等惨败,廉颇统帅时从未出现。若非李牧及时出现相救,赵国恐早亡于秦手。
至于蔺相如,他对赵国的贡献实在微乎其微,远远比不上廉颇的卓越功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量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